## 文件头
> [!tip] 提示
>
> 由于好渴鹅平日里天天上课,没有什么时间来写总结,因此本次总结所有的图形题均没有例图,采用纯文字描述。
## 题目
### 第一题
#三角函数 #正弦 #等面积法 #等高模型
#### 题面
在三角形 $\Delta ABC$ 中,$D$ 点在 $BC$ 上,$AB=6$,$AC=8$,$\angle BAD=30\degree$,$\angle CAD=45\degree$,求 $\cfrac{BD}{DC}$。
#### 解法
乍一看,好像发现不了任何突破口。没有相似和全等,啥都不知道,就要求 $BD$ 和 $DC$ 的比值。但是,经过仔细的观察,我们已知的两个角都用我们知道的边,因此很容易想到三角函数面积公式。即 $S_{\Delta ABC}=\cfrac{1}{2}\sin \angle A\cdot AB\cdot AC$。
我们将三角函数面积公式套到两个小的三角形 $\Delta ABD$ 和 $\Delta ADC$ 当中,$AD$ 不知道就保留,可以得到它们两个的面积
$
\begin{cases}
S_{\Delta ABD}=\cfrac{1}{2}\cdot\cfrac{1}{2}\cdot 6\cdot AD \\\
S_{\Delta ADC}=\cfrac{1}{2}\cdot\cfrac{\sqrt 2}{2}\cdot 8\cdot AD
\end{cases}
$
此时不难发现 $\Delta ABD$ 和 $\Delta ADC$ 两个是等高三角形,也就是说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底的比。而底正好是 $BD$ 和 $DC$,因此
$
\begin{aligned}
\cfrac{BD}{DC}&=\cfrac{S_{\Delta ABD}}{S_{\Delta ADC}}\\
&=\cfrac{\cfrac{1}{2}\times 6}{\cfrac{\sqrt 2}{2}\times 8} \\
&=\cfrac{3}{4\sqrt 2} \\
&=\cfrac{3\sqrt{2}}{8}
\end{aligned}
$
#### 总结
本道题目考到了三角函数面积公式和等高模型,利用了已知的夹角得到 $\sin$ 值,得到了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,使用等高模型得到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的比,并使用一条公用的边 $AD$ 在最后约掉。
### 第二题
#勾股定理 #设未知数 #完全平方 #证明题
#### 题面
在三角形 $\Delta ABC$ 当中,$AB=AC=8$,${} P$ 是 ${} BC$ 上一点,$BP=4$,$PC=7$,求 $AP$ 的值。即证明 $AB^2=AP^2+BP\cdot PC$。
#### 解法
过 $A$ 点在 $BC$ 上作点 $D$ 使得 $AD\bot BC$。设 $PD=x$,利用勾股定理,有 $AB^2=AD^2+BD^2$,代入 $x$ 得 $AB^2=AD^2+(BP+x)^2$。
不难发现 $AD$ 可以使用 $x$ 和 $AP$ 表示出来,即 $AB^2=AP^2-x^2+(BP+x)^2$。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后面展开得到 $AB^2=AP^2-x^2+BP^2+x^2+2BP\cdot x$。化简得到 $AB^2=AP^2+BP(BP+2x)$。
此时发现 $BP+2x$ 就等于 $PC$,因此 $AB^2=AP^2+BP\cdot PC$,原命题得证。
#### 总结
本道题目考验了设未知数以及使用勾股定理的能力,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在最后将 $x$ 消去从而打得到结论。原题目非证明题,因此此结论需要进行背诵。
### 第三题
#不等式 #取值范围 #反证法
#### 题面
已知 $a+b+c=0$,且 $a>b>c$,求 $\cfrac{c}{a}$ 的取值范围。
#### 解法
首先,我们可以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,得到 $b=-(a+c)$。由于 $a>b>c$,我们代入 $b$ 的值,可以得到 $a>-(a+c)>c$。
- 对于 $a>-(a+c)$,解得 $c>-2a$;
- 但对于 $-(a+c)>c$,解得 $c<-\cfrac{a}{2}$。
综合得到 $-2a<c<-\cfrac{a}{2}$,此时与答案已经很接近了。容易证明 $a>0$,因为若 $a\ne 0$,则 $a+b+c$ 一定小于 $0$,因此 $a>0$(反证法)。因此我们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上述不等式进行变形就可以得到 $-2<\cfrac{c}{a}<-\cfrac{1}{2}$。
因此 $c\in\left(-2,-\cfrac{1}{2}\right)$。
#### 总结
对于这种式子求范围的题目,我们可以先从题目出发,对等式进行变形,将其中的一个字母使用其他字母表示出来,再代入题目给出的不等式,解出单个字母的取值范围之后进行变形即可。
### 第四题
#绝对值非负性 #平方非负性 #二次根式双重非负性 #不等式组
#### 题面
已知 $a,b,x,y\in\mathbb{R}$,且
$
\begin{cases}
y+\left|\sqrt x-2\right|=1-a^2 \\
|x-4|=3y-3-b^2
\end{cases}
$
求 $a+b+x+y$ 的值。
#### 解法
对二式进行变形得到 $3(y-1)=|x-4|+b^2\ge 0$,因此 $y$ 满足 $y\ge 1$。对一式进行变形,得到 $1-y=\left|\sqrt x-2\right|+a^2\ge 0$,因此有 $y\le 1$。因此 $y$ 只能取 $1$。
代入二式,得 $|x-4|=-b^2$,由于 $|x-4|\ge 0$ 且 $-b^2\ge 0$,又一式当中出现了 $\sqrt x$(实数范围内根号下不能为负数),因此 $x=b=0$,代入一式还能得到 $a=1$。
因此 $a+b+x+y=0+0+4+1=5$。
#### 总结
对于这种只给了两个式子却有超过两个未知数、求某个式子的值的题目,一般只有两种方法:将要求的式子视为整体或利用平方、平方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进行求解。本题当中 $a+b+x+y$ 很显然无法视为整体,因此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求解。
另外是特殊的不等式 $\begin{cases}x\ge k\\x\le k\end{cases}\Rightarrow x=k$,这个简单的原理经常被人忽略,但在这道题目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,需要着重注意。
### 第五题
#物理 #电阻 #串联 #并联 #无穷级数 #一元二次方程 #换元法 #欧姆定律
> [!info] 信息
>
> 这是一道物理电学题,但是仍然没有图。
#### 题面
一个电路,首先在电源两旁串联三个电阻,在三个电阻之间的两条导线上任选两个节点,沿这两个节点新建支路,支路上串联三个电阻,在三个电阻之间的两条到线上任选两个节点,沿这两个节点新建支路,重复上述操作。所有单个电阻阻值均为 $R~\text{Ω}$,求总电阻。
#### 总结
既然要我们求出总电阻了,那么这个结果一定是趋向于某一个特定值的。我们知道,在串联电路当中,两个阻值分别为 $R_1$ 和 $R_2$ 的电阻的总电阻为 $R_1+R_2$;而在并联电路当中,两个阻值分别为 $R_1$ 和 $R_2$ 的电阻的总电阻为 $\cfrac{R_1\cdot R_2}{R_1+R_2}$。我们需要应用这个结论。
观察电路图,可以发现这个电路的结构是:两边各串一个电阻,中间并联两支路,一支路一电阻,一支路两边各串一个电阻,中间并联两支路,一支路一电阻,一支路两边个串一个电阻,中间并联两支路……一直循环下去,因此总电阻
$
R_{总}=2R+\cfrac{R\cdot\left(2R+\cfrac{R\cdot (2R+\cdots)}{R+(2R+\cdots)}\right)}{R+\left(2R+\cfrac{R\cdot(2R+\cdots)}{R+(2R+\cdots)}\right)}
$
不难发现这一整个重复了多变,因此我们将整体设为 $A$,则
$
A=2R+\cfrac{R\cdot A}{R+A}
$
去分母,得到
$
AR+A^2=2R^2+2AR+AR
$
整理得到
$
A^2-2AR-2R^2=0
$
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公式,我们可以解出
$
A=\cfrac{2+\sqrt{(-2R)^2-4\times 1\times(-R^2)}}{2}=\cfrac{2+2\sqrt{2}R}{2}=1+\sqrt 2R
$
因此总电阻为 $\left(1+\sqrt 2R\right)~\text{Ω}$。
#### 总结
本道题是一道披着物理外衣的数学题,首先需要明白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当中的电阻特征,再结合图中信息列出计算式,使用换元法代入之后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。
### 特殊题目
#运动 #直线运动 #牛顿第二定律 #加速度 #反比例函数 #积分 #导数
> [!info] 信息
>
> 本道题目为好渴鹅自己出的物理题目。
#### 题面
小行星从与地球重合开始往地球外沿直线飞去,拥有初速度 $v_0$ $\text m/\text s$,其质量为 $m$ ${} \text{kg} {}$,所受引力与离地距离成反比,乘积为 $k$ $\text{N}\cdot\text{m}$(即所受引力 $G=\cfrac{k}{x}$)。发现小行星的速度函数是收敛的,求速度函数表达式。
#### 解法
不会求,因为加速度函数需要它的积的积,也就是位移函数,怎么办?不只是这道题,假如一个导函数的解析式需要用到原函数,怎么求积?
## 直线方程
### 表达方式
#### 一般式
$ax+by+c=0$($a,b$ 不同时为 $0$),适用于任意直线。斜率 $k=-\cfrac{a}{b}$,横截距 $-\cfrac{c}{a}$,纵截距 $\cfrac{c}{b}$。
#### 点斜式
$y-y_0=k(x-x_0)$,要求直线不垂直于 $x$ 轴。斜率为 $k$,过 $(x_0,y_0)$。
#### 截距式
$\cfrac{x}{a}+\cfrac{y}{b}=1$,要求直线不过原点、不与 $x$ 轴和 $y$ 轴垂直。$x$ 轴截距为 $a$,$y$ 轴截距为 $b$。
#### 两点式
$\cfrac{y-y_1}{y_2-y_1}=\cfrac{x-x_1}{x_2-x_1}$,表示过 $(x_1,y_1),(x_2,y_2)$ 两点的直线。
### 计算距离
#### 点到直线距离
点 $(x_0,y_0)$ 到直线 $ax+by+c=0$ 的距离为
$
\cfrac{|ax_0+by_0+c|}{\sqrt{a^2+b^2}}
$
#### 直线间距离
对于两条平行的直线 $ax+by+c_1=0$ 和 $ax+by+c_2=0$,两直线间距离为
$
\cfrac{|c_1-c_2|}{\sqrt{a^2+b^2}}
$